農業面臨的挑戰
何謂智慧農業
概念及技術
推動政策
農業面臨的挑戰
全球2050年預估有95~105億人口,糧食需求將面臨增加1倍的壓力,臺灣以熱量為基礎之糧食自給率107年為34.6%,在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日趨嚴重的困境下,農業生產風險增加,糧食供應短缺與糧價上升恐無可避免。近年來更由於農村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影響,從事農業人力大幅短缺,農業生產力受到相當衝擊。
何謂智慧農業?
以現行產業生產模式為基礎,因應消費市場需求進行產銷規劃,生產管理上輔以省工省力機械設備、輔具及感測元件的研發應用,並結合跨領域之資通訊技術(ICT)、物聯網(IoT)、大數據(Big Data)分析、區塊鏈(Block Chain) 等前瞻技術導入,減輕農場作業負擔降低勞動力需求,提供農民更有效率的農場經營管理模式,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,安全、安心及可追溯的農產品。
概念及技術
智慧農業主要運用物聯網的概念與技術,在農場既有的實體物件如農機具、農業設施、土壤、作物等,導入感測元件(如:生物感測、環境感測及影像辨識等),並結合無線通訊科技,將蒐集與擷取到的感測數據(如:溫溼度、光度、二氧化碳、土壤濕度、蟲害等)上傳至雲端資料庫。更結合消費市場需求與商情資料蒐集,透過大數據資料探勘、整合及分析,將數據轉換為農業經營有用的資訊,提供農場管理者進行產銷規劃、生產管理及顧客服務等經營決策判斷參考,協助產銷過程的智慧監控,減輕農場作業負擔降低勞動力需求,建立更有效率的農場經營管理模式,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,安全、安心及可追溯的農產品。
智慧農業 推動政策
因應農業面臨的挑戰,農業部配合國家政策推動智慧農業計畫,以「效率、安全、低風險」為願景,整合產官學研跨領域合作能量,共同推動智慧農業技術發展。106年至111年將主軸定位為「智慧生產」與「數位服務」兩大面向,希望透過智慧化生產管理,突破小農單打獨鬥之困境,提升農業整體生產效率與量能;並藉由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技術,建構主動式全方位農業消費/服務平臺,滿足所有農業利益關係人需求,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之信賴感。期待能打造優質從農環境,開創農業經營新典範,邁向「效率」、「安全」、「低風險」的新農業時代。
智慧農業 推動措施
建構跨域關鍵技術--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產業應用架構
第一期優先推動措施 (106-111年)
十大領航產業 啟動智農計畫
農業部擇定以蘭花、種苗、菇類、農業設施、家禽、家畜、養殖漁、稻作、外銷主力作物及海洋漁等領航產業,作為智慧農業優先推動範疇。另針對產業共通性發展需求進行智能機具與人機輔具、生物感監測技術、產銷服務系統等技術研發,並建構共通資訊平臺,匯集農漁畜產業生產過程所需共通性資料形成大數據水庫,提供產業更便利的農業資料取得管道。
另搭配人才培育、產業策進及專案推動小組等相關措施。於人才培育部分,培訓領航產業發展所需人才;於產業推動部分,透過農業部原有之「農業業界科專計畫」機制並新研訂「智慧農業業界參與計畫」相關制度與配套,鼓勵農企業參與,以鏈結產業應用端與技術供應端;另藉由專案推動小組之成立,強化團隊橫向聯繫及有效評估研發資源投入與產出效益,並對外彰顯與宣導「智慧農業計畫」領航產業發展之整體績效,確保整體綱要計畫目標達成切合產業所需。
第二期躍升普及新階段 (112年起)
產業跨域整合 共創智農生態系
農業部自106年推動智慧農業迄今,已協助臺灣農業於「效率」面向,導入人機協作與發展智農聯盟,進而緩解從農人口老化與耕地面積狹小限制;於「安全」面向,推動產銷媒合數位服務,增加消費者購買安全農產品之信心;以及於「低風險」面向,開發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治等專家系統,降低氣候、病蟲害等為害程度。
如何擴散產業應用為本期重點,爰此奠基智慧農業豐碩之科研成果,112年起以「精準、協作、普及」為技術發展目標,並以「產銷智動化、服務加值化、產業網絡化」為3大推動策略,期將前期良好成果,透過異業互補合作與溝通,探尋新技術與農業知識融合的應用關鍵,使農業生產收穫、農產加工、倉儲運輸、行銷販售及經營管理等環節更加智慧化且彈性,同時結合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民間資源,公私協力共同營造智慧農業生態系發展環境,促進產業服務鏈成形,加速智慧農業技術落地普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