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[養殖漁]魚群管理智慧化 水產養殖華麗變身

資料來源: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

「我們是賣健康,不是賣產品。」25公頃的海上箱網養殖場,一個個箱網內上千尾活跳跳的海鱺魚蜂擁爭食,不用抗生素、吃得比人好,這是澎湖天和漁場的健康理念。由於海洋資源逐漸匱乏,過漁的情形越來越嚴重,海上箱網養殖便成為解決窘境的一種方式。2003年成立的天和海上箱網養殖場,位於水質純淨無汙染的澎湖西嶼外海,由天和生物公司以電腦資訊化管理,飼養珍鱺、龍膽石斑、青斑、紅魽、鮮蚵、龍虎斑、油斑、黃金鯧、嘉鱲、黑鯛等三十多種不使用藥物的無毒海鮮,打造臺灣第一隻有身分證的健康魚。然而由於箱網養殖生產週期較長、養殖風險也比較高,目前的水產養殖業者,都是以傳統的投餌量回推養殖魚數,因此無法精確掌握魚的數量,導致無法有效掌握飼料成本,也難以擬訂嚴謹的銷售計畫。天和生物研發新的資訊科技,導入水下影像感測與辨識技術,監測魚群數量和實際投餌餵食情形;同時發展智慧化箱網養殖生產管理系統,即時準確掌握養殖數據,估算出魚群的實際換肉率與投報率,協助產業轉型。這種利用創新的基礎建設,提高了產能與生產力,協助維護生態系統,強化適應氣候變遷,以永續的方式保護海洋,消除過度漁撈,符合聯合國「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」的發展目標。

科技日新月異,數位化影像、人工智慧的進步,使得高畫質影像分析技術已趨成熟。在水產養殖過程中,魚類的活動力為一重要指標,活動力下降、魚群反應遲鈍可能代表寄生蟲或病菌感染、水質不佳、溫度過低,進一步出現食慾降低、攝食量減少等行為,因此隨時掌握餵食過程中魚群的活動力資訊,有利於養殖戶及時採取應變措施。天和生物導入的水下影像感測與辨識技術,監測魚群數量以及實際投餌餵食情形,簡化現行採用人力記錄之魚群數量以及體長測量工作,除可有效減少人為量測誤差,並可建立標準化的資料收集方法,確保漁獲資料的正確性。在良好的環境和標準的測試條件下,這套系統的演算法可達到95%的準確度,但是實務操作上,必定會受到現場環境變化及外力干擾(如氣候、人員操作、波浪)而影響準確度。目前力求在嚴苛的條件下,系統的準確度能維持在80%以上,就可符合現場實際操作所需和後續運用。

海上箱網養殖與陸地養殖的最大差異是管理的「距離」,如果放養位置在距岸2至3公里的海域,養殖戶不可能天天巡視養殖區域,因此養殖現場如果有足夠的數據協助決策,就能增加風險控管的能力。天和生物因此發展智慧化箱網養殖生產管理系統,力求更準確地估算投入的資金與漁貨的數量和魚隻的大小,透過建構資訊透通、行動即時、視覺輔助、數據累積與養殖溯源的創新應用服務功能,作為估算實際換肉率與投報率的資訊根據。對於魚貨存量與體長、體重等規格數據,也可做為產量評估的標準。藉由ICT的加值與輔助,建立標準化的作業流程,應用行動化管理,讓主要人員即時準確掌握工作並且回報。同時,生產管理系統還可估算養殖過程中各個階段所投入的成本,相對於以往產業只能透過總成本去評估獲利,就能更早因應可能發生的風險。新的養殖技術升級,精準掌握魚群數量,從原本的批次養殖模式轉變成計畫性生產,簡化現場人員的勞務,提升未來的市場競爭優勢,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以及有效率的使用,也與聯合國「責任消費與生產模式」的發展模式緊緊相扣。

天和生物以破壞式創新的變革提升養殖品質與規範,做為先頭示範產業,鼓勵年輕人投入活血。新的技術服務系統帶動傳統箱網養殖產業華麗變身,未來更可透過異業合作形成新的服務價值網。

智慧化箱網養殖生產管理系統智慧化箱網養殖生產管理系統
魚體計數影像辨識檢查圖例魚體計數影像辨識檢查圖例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