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業勞動高齡化跟缺工等問題,加上極端氣候衝擊益加頻繁,成為臺灣農產業發展最嚴峻的挑戰,就如同2020年秋季橫跨至2021年春季,臺灣經歷自1964年以來最嚴重乾旱,全臺農地停灌面積達7.4萬公頃,創下有史以來最大休耕面積。為解決農業短期問題與長期發展需求,臺灣從2017年開始推動智慧農業。
「智慧農業-稻作領航產業」歷經5年,陸續研發出「育苗場智能省工搬運機械」,並從日本導入「稻種鐵粉直播種植與管理技術」,透過拉長種植與收穫時間,緩解農民因收穫期集中,爭搶收穫機與烘乾調製機器的問題。同時成功建構多個智能化系統,例如「褐飛蝨智能化監測與警示系統」、「稻熱病好發預測系統」、「智能化穗肥施用決策系統」與「智能化灌溉水管理系統」。
為協助農民精準掌握病蟲害與施肥等操作時機,研究團隊利用無人機、光譜影像與資通訊技術,監測田間稻株生育狀況,減低田間管理對人工的依賴與負擔,強化稻米食用與生態的安全;同時建立數位化決策模式,取代水稻生產專家的主觀經驗,確保農業智慧結晶有效傳承;並透過自動感測與精準生產,預判與即時因應氣候變遷對稻作生產衝擊,減少生產風險及提高產能。
導入科技技術後,增加農民收入7%/人,公糧收購數量可以有效預估,節省育苗人力每場2人,節省防治資材15%,可以節省肥料資材投入40%、勞力支出30%及水資源20%,形成水稻中型智農聯盟雛型架構1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