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4-07
苗栗區農業改良場/ 李怡蓓助理研究員由農試所、種苗場及苗栗場開發高效隔離環境整合管理技術,將設施草莓育苗技術導入產業,配合防檢局公布之「草莓種苗病害驗證作業須知」,確立草莓種苗三級繁殖制度導入設施之基礎,提供育苗場隔離環境與繁殖技術,以期穩定供應健康種苗予草莓栽培者,降低栽培風險並提升消費者食用安全。
2022-04-07
畜產試驗所/ 林正斌組長開發智慧型母豬分娩舍照護監控系統,包含:(1)溫濕度傳感器(環境感知)、(2)收音監測設備(聲音/情緒辨識)、(3)影像監測設備(動作行為分析)及(4)熱影像監視系統(生理/行為辨識),可應用母豬分娩舍中,透過影像與聲紋之收集、辨識,全天候輔助監控、觀察、偵測母豬接近分娩前之臨床徵兆,即時通知管理人員提供適當協助,以及分娩後、哺乳階段,預防壓死仔豬之作用,藉以提升仔豬育成率。
2022-03-25
水產試驗所/ 林志遠研究員雲林縣「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」台灣鯛...
2022-03-25
工業技術研究院/曹嘉惠智慧農業 4.0 技術係藉由感測技術、智能機器裝置(IR)、物聯網(IoT)、巨量資料(Big Data)分析等前瞻技術,建構智慧農業產銷與數位服務體系,達到講求效率/效能、安全與風險控管的時代及追求高質、便捷與人性化的時代的最高目標。台灣擁有先進的智慧自動化與精緻農業兩大技術優勢,藉由大數據分析與物聯網技術的導入,可將菇類植物工廠智慧化、高值化。菇類生產不僅是農業栽培工廠化之先趨,更是目前工廠化栽培最成功之案例,因此如能以菇類產業為基礎,進一步結合其他具高經濟價值或出口潛力之作物,使台灣有限土地能發展出無限之可能,相信也可減少對台灣這片土地之破壞,使台灣這片土地能更永續發展。本計畫以技術自主性智慧關鍵技術開發為主要目標,以關鍵技術/元件自主化發展策略為主軸,結合我國ICT產業優勢與能量,發展產業可接受之物聯裝置/平台,提升智慧農業產業應用與擴展;同時運用AI影像技術,針對產業unmet needs(以菇類生產為例:菌菇生長速度監測),利用影像感測技術,結合邊緣計算(Edge computing)功能開發前端AI模組,達到產業創新開發與應用
2022-03-11
農業試驗所作物組/ 呂椿棠研究員數位分身技術源自於工業製造領域,主要目的在於對製造商的生產前模擬、機器維護和操作,到生產規劃以及設備現場支援等所有製造過程做出貢獻,進而讓數位生產發揮關鍵作用,減少生產流程的錯誤與加速產品上市時程。台灣發展智慧農業也必須將此用於製造業的新技術,轉化為提升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,並能建立示範場域,供相關農企業進行觀摩學習,共同提升台灣的農業生產技術。
2022-03-04
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/徐武煥副研究員「透早就出門,天色漸漸光,受苦無人問,行到田中央…」臺灣歌謠《農村曲》描述農民為了三餐,忍受酷暑寒冬的農耕生活,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逐漸成為過去式。為了改善農作物露天栽培「餐風露宿」,降低農民看天吃飯的風險,農業委員會繼積極推廣網室與溫室設施栽培之後,